Skip to content

人類學筆記:從「家」的議題談起

Published: at 08:00 AM
Modified: at 12:00 AM

前言

這篇是我嘗試寫的第一篇的人類學筆記。雖然自己並不是人類學系畢業,也不敢說自己有多了解這個學科,但我可以說是對這個學科一見鍾情。尤其是當自己在大二大三左右徬徨無助時,它像是個激流中的浮木,適時地提供了一個平台,讓自己知道原來自己並不孤單,讓我知道也有很多人利用各種方法試圖理解一個千古難題,試圖理解,身為「人」的我們。

前一陣子因為關於多元成家議題公投案,在 FB 等等的社群媒體常常看到許多人轉貼相關文章。這之中,我看到了一篇文章。在實際去圖書館借了其中介紹的《21 世紀的家:台灣的家何去何從》之後,覺得主題挺有趣,就想要嘗試看看以這本書當作起始點,寫下自己的讀書以及思考筆記。

我把這一篇 blog 當作一個引言,算是交代一下自己的背景,提出自己的問題意識,整理一些可能的書寫方法,希望自己可以更有系統,邏輯地來陳述想法。


問題意識

這幾天為了要寫這篇文章,又多看了一些網路上的文章以及幾個公視的辯論影片(包括趙曉音牧師 VS. 陳思豪牧師以及裘佩恩 VS. 簡至潔),以了解更多正反兩方的不同意見。在裡頭,尤其是裘佩恩律師的說法,事實上提出了蠻多我認為蠻有說服力的論點,不用宗教的範疇說明設立同志「結合」的專法可能是比較適合的,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他與簡至潔女士的辯論。

但在這裡我並不是想要證明那一方是對的又哪一方是錯的,最令我好奇的其實是,為什麼在台灣佔少數的基督教徒會在這幾年的婚姻平權議題上,以我的觀察,突然變得如此積極,帶著些許惶恐,近乎聖戰似地在地方上邀請聯署,在黃昏市場發傳單等等,就連平常幾乎不關注政治議題的親戚們也被感染到這個氣氛,為這整件事迫切禱告,不遺餘力。


人類學參與式觀察

我想要用人類學的方法來試圖回答這個問題。完全不敢說自己有多麼理解並熟悉這種研究方法,也不知道這個問題會被自己導向到何處,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溫柔的工具,也是個值得嘗試的主題,期望自己可以更釐清這個問題,也算是對自己信仰的一個追尋。

一直很認同文化人類學傳統裡頭,一個被稱為參與式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)的研究方法,這個源自於 Malinowski 與 20 世紀初期在位於新幾內亞的特羅布里恩群島(Trobriand Islands)為期數年的田野調查中所建立的研究方法,仍是現代人類學家進行研究的重要準則。

對我來說,這個名叫參與式觀察的方法,有時候變成了生活中的「遊戲」,提醒著我:不管是在自己熟悉或是不熟悉的地方,都要重複一個像是「將自己融入在文化中,嘗試用他者的眼光理解發生在身邊的種種現象,並適時跳出來像飛到高空般,俯視,檢視自己以及整個群體,然後再度重複地將自己拋進文化中」的循環過程,像是飛鳥一樣,時常振翅而飛,並俯衝而下,再振翅而飛,俯衝而下…


最後說一下規劃:我想要從「家」出發,從幾個不同面向看不同的家的面貌,是不是有別於習以為常的家庭邏輯。第一個,也大概是我會最熟悉的面向是:基督教在台灣社會理想的「家」。這部分我可以直接從家人獲取比較第一手的想法。再來我想要從先前提到的《21 世紀的家:台灣的家何去何從》這本書裡頭,去看看台灣面貌不同的「家」。最後如果可以的話,我想要回到自己的家,去想為什麼有些親戚無法接受這次的婚姻平權議題,必須外出為這個事情奔走,在這之後,我們是否可以在聖經裡頭去發掘一些更有彈性的論述。

一切的一切看起來是個太大的主題,有沒有辦法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是一個大問題,希望自己接下來能努力做看看,並有一些收穫。